新闻中心
News
 0571-87776537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生态文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主题论坛丨李家银:浙江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日期: 2023-12-07 08:40 浏览次数: 53 字体:[    ]

12月4日下午,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举办“生态文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主题论坛。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家银分享了浙江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启示。

 

640 (3).jpg

 

20年前,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千万工程”第一个文件,要求村庄整治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并明确宅基地退出还耕和土地整理相关政策。循迹溯源,20年后的今天,2003年的文件内容,对于今天的土地管理工作还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千万工程”现场会上强调“要鼓励各地借鉴土地整理的政策,开展‘村庄整理’,把村庄集聚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有机结合”。

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指引浙江率先走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路径。紧随“千万工程”不断深化的步伐,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聚焦结构优化、要素整合、功能提升、价值实现、权益保护等多个维度,持续深化自然资源政策集成创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严格耕地保护、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增效农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推动“千万工程”的强大引擎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一  主要做法

 

(一)紧随“三个阶段”,深入构建与时俱进可迭代的政策体系。

一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阶段(2003-2010年),围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实现土地政策导向由“以地为纲”逐步向“以人为本”转型。重点抓住规划管控、土地整理、用地保障三个关键环节,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

二是“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阶段(2010-2021年),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实现土地政策运用从“局部单要素”向“全域全要素转变”。对村庄整治关注更多、立意更高,强调人和空间的全面发展,治理对象扩展到全域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在土地政策运用上重点抓住多规合一、全域整治、风貌提升、要素整合等关键环节,注重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重构,强化城乡空间的协调整治、空间腾挪、要素互动、利益重构,从而实现全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三是“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阶段(2022年-),围绕乡村共富共美,推动实现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现代化生产力布局优化相适配。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入全面迭代升级的新阶段,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改革创新,围绕构建共同富裕型自然资源政策体系,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促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

(二)围绕“三个机制”,全面实现全省上下可贯通的推进机制。

一是一个专班统抓统管。省市县三级贯通,上下联动,条抓块统。成立了由省市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

二是一套机制协同推进。一套机制即常态化的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每月调度、每季评星、年末考评。

三是一个平台实时调度。研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用场景,纵向打通省市县有关部门,重塑综合整治管理链;横向联通有关责任单位,构建了方案审查、过程监管、绩效评价、综合验收等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机制。

(三)聚焦“三个维度”,统筹谋划多元目标可集成的整治项目。

一是立足于全区域空间治理。在整治范围上,实施单元以乡镇或部分村庄为基本实施单元,以“全区域”视角整体推动乡镇或者村庄的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实现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全域优化与重构。

二是立足于全要素系统集成。在整治对象上,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整体推动实现对乡村空间形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的系统性重塑。

三是立足于全方位优化提升。在整治目标上,要求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标任务中,不仅立足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也着眼于促进农村居住环境改善、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优化提升。

(四)紧盯“三个环节”,持续完善全程闭环可溯源的监管制度。

一是项目申报阶段。编制下发《建设指南》《实施方案编制指引》,明确县编制论证、市审核上报、省联审批准的审批流程。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必须同步编制调整方案,从源头“设门槛”防范风险,防止基层因方案编制不规范突破底线。

二是项目实施阶段。县统筹推进、市协调监督、省总体监管,挂图作战,逐层落实“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场景,将监管精细到子项目层级;每年末全方位评价项目各项指标,对走偏走样的坚决予以纠偏或退出。

三是项目验收阶段。明确子项目验收、县级初验、市级整体验收、省级备案评定的验收流程。评选省级精品工程,按排名档次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资金。落实项目实施主体后期管护责任和经费。

(五)坚守“四条红线”,严格落实重点部位可管控的履职要求。

一是严守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探索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单元实施方案—配套支撑方案—项目工程设计”的规划实施传控方式。

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创建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构建“人防+技防”耕地保护新格局。开展生态造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探索“多田套合”耕地综合整治改革。推进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实现违法占用耕地“动态清零”。

三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推进矿山生态整治修复,实施国家及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与整治修复,提升跨区域、跨流域的重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推动实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

四是严守群众利益底线。统筹收益分配,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生的收益重点支持三农发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落实农民的安置补偿,切实保障农村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二  经验启示

 

(一)“一以贯之”优化科学规划,加快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回顾20年来土地政策助力“千万工程”,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一以贯之”抓好科学规划,始终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规划统筹谋划、一体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定格局,通过“三生”空间的科学划分和有机融合,以及空间布局的优化,打造出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城乡风貌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二)“一脉相承”深化土地整治,全面守护乡村传统肌理。

回顾20年来土地政策助力“千万工程”,一条最鲜明的主线就是,土地整理紧随着“千万工程”不断深化而迭代升级,从农村土地整理的扎实起步,到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化提升,再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全面升级,集中体现了土地综合整治与“千万工程”的一脉相承。

2018年以来,累计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721个,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整合涉农涉地资金768亿元;完成农用地整治171万亩、建设用地整治21万亩、生态修复23万亩;涉及86个县(市、区)、571个乡镇(街道)、4209个行政村,惠及280万户、860万农民。

(三)“一抓到底”强化要素统筹,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回顾20年来土地政策助力“千万工程”,一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乡村振兴“钱从哪来”“地在哪里”“人到哪去”,而土地政策创新,一抓到底地在要素统筹上发力,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围绕“钱从哪来”,强化资金统筹。一是加大各类涉农财政资金的统筹力度,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新增专项债券支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三是完善土地整治收益分配机制,其中补充耕地指标和增减挂指标跨县调剂总价款1200多亿元,用于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成功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600余个,土地整治项目区内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900余元。

围绕“地在哪里”,统筹用地保障。土地整治腾退的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建房和新农村建设。2018年以来,土地整治项目区内保障乡村振兴各类用地7万余亩,保障了一大批事关民生、特别是现代农业项目的落地。

围绕“人到哪去”,深化产权改革。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权跟人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787万宗、颁发承包经营权证660万本。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调节机制。

(四)“一如既往”细化示范引领,探索走出乡村共富路径。

回顾20年来土地政策助力“千万工程”,一个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以一次次迭代升级,用一个个标志性实践成果,不断巩固先发优势、扩大领跑态势、塑造领先胜势,一如既往地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

20年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迭代至4.0版,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打造了“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城乡融合”“乡村记忆”等各具特色的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的模式样板。


  发布日期: 2023-12-07 08:40 浏览次数: 53 字体:[    ]

12月4日下午,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举办“生态文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主题论坛。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家银分享了浙江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启示。

 

640 (3).jpg

 

20年前,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千万工程”第一个文件,要求村庄整治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并明确宅基地退出还耕和土地整理相关政策。循迹溯源,20年后的今天,2003年的文件内容,对于今天的土地管理工作还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千万工程”现场会上强调“要鼓励各地借鉴土地整理的政策,开展‘村庄整理’,把村庄集聚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有机结合”。

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指引浙江率先走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路径。紧随“千万工程”不断深化的步伐,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聚焦结构优化、要素整合、功能提升、价值实现、权益保护等多个维度,持续深化自然资源政策集成创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严格耕地保护、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增效农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推动“千万工程”的强大引擎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一  主要做法

 

(一)紧随“三个阶段”,深入构建与时俱进可迭代的政策体系。

一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阶段(2003-2010年),围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实现土地政策导向由“以地为纲”逐步向“以人为本”转型。重点抓住规划管控、土地整理、用地保障三个关键环节,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

二是“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阶段(2010-2021年),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实现土地政策运用从“局部单要素”向“全域全要素转变”。对村庄整治关注更多、立意更高,强调人和空间的全面发展,治理对象扩展到全域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在土地政策运用上重点抓住多规合一、全域整治、风貌提升、要素整合等关键环节,注重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重构,强化城乡空间的协调整治、空间腾挪、要素互动、利益重构,从而实现全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三是“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阶段(2022年-),围绕乡村共富共美,推动实现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现代化生产力布局优化相适配。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入全面迭代升级的新阶段,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改革创新,围绕构建共同富裕型自然资源政策体系,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促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

(二)围绕“三个机制”,全面实现全省上下可贯通的推进机制。

一是一个专班统抓统管。省市县三级贯通,上下联动,条抓块统。成立了由省市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

二是一套机制协同推进。一套机制即常态化的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每月调度、每季评星、年末考评。

三是一个平台实时调度。研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用场景,纵向打通省市县有关部门,重塑综合整治管理链;横向联通有关责任单位,构建了方案审查、过程监管、绩效评价、综合验收等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机制。

(三)聚焦“三个维度”,统筹谋划多元目标可集成的整治项目。

一是立足于全区域空间治理。在整治范围上,实施单元以乡镇或部分村庄为基本实施单元,以“全区域”视角整体推动乡镇或者村庄的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实现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全域优化与重构。

二是立足于全要素系统集成。在整治对象上,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整体推动实现对乡村空间形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的系统性重塑。

三是立足于全方位优化提升。在整治目标上,要求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标任务中,不仅立足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也着眼于促进农村居住环境改善、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优化提升。

(四)紧盯“三个环节”,持续完善全程闭环可溯源的监管制度。

一是项目申报阶段。编制下发《建设指南》《实施方案编制指引》,明确县编制论证、市审核上报、省联审批准的审批流程。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必须同步编制调整方案,从源头“设门槛”防范风险,防止基层因方案编制不规范突破底线。

二是项目实施阶段。县统筹推进、市协调监督、省总体监管,挂图作战,逐层落实“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场景,将监管精细到子项目层级;每年末全方位评价项目各项指标,对走偏走样的坚决予以纠偏或退出。

三是项目验收阶段。明确子项目验收、县级初验、市级整体验收、省级备案评定的验收流程。评选省级精品工程,按排名档次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资金。落实项目实施主体后期管护责任和经费。

(五)坚守“四条红线”,严格落实重点部位可管控的履职要求。

一是严守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探索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单元实施方案—配套支撑方案—项目工程设计”的规划实施传控方式。

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创建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构建“人防+技防”耕地保护新格局。开展生态造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探索“多田套合”耕地综合整治改革。推进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实现违法占用耕地“动态清零”。

三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推进矿山生态整治修复,实施国家及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与整治修复,提升跨区域、跨流域的重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推动实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

四是严守群众利益底线。统筹收益分配,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生的收益重点支持三农发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落实农民的安置补偿,切实保障农村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二  经验启示

 

(一)“一以贯之”优化科学规划,加快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回顾20年来土地政策助力“千万工程”,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一以贯之”抓好科学规划,始终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规划统筹谋划、一体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定格局,通过“三生”空间的科学划分和有机融合,以及空间布局的优化,打造出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城乡风貌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二)“一脉相承”深化土地整治,全面守护乡村传统肌理。

回顾20年来土地政策助力“千万工程”,一条最鲜明的主线就是,土地整理紧随着“千万工程”不断深化而迭代升级,从农村土地整理的扎实起步,到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化提升,再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全面升级,集中体现了土地综合整治与“千万工程”的一脉相承。

2018年以来,累计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721个,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整合涉农涉地资金768亿元;完成农用地整治171万亩、建设用地整治21万亩、生态修复23万亩;涉及86个县(市、区)、571个乡镇(街道)、4209个行政村,惠及280万户、860万农民。

(三)“一抓到底”强化要素统筹,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回顾20年来土地政策助力“千万工程”,一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乡村振兴“钱从哪来”“地在哪里”“人到哪去”,而土地政策创新,一抓到底地在要素统筹上发力,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围绕“钱从哪来”,强化资金统筹。一是加大各类涉农财政资金的统筹力度,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新增专项债券支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三是完善土地整治收益分配机制,其中补充耕地指标和增减挂指标跨县调剂总价款1200多亿元,用于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成功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600余个,土地整治项目区内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900余元。

围绕“地在哪里”,统筹用地保障。土地整治腾退的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建房和新农村建设。2018年以来,土地整治项目区内保障乡村振兴各类用地7万余亩,保障了一大批事关民生、特别是现代农业项目的落地。

围绕“人到哪去”,深化产权改革。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权跟人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787万宗、颁发承包经营权证660万本。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调节机制。

(四)“一如既往”细化示范引领,探索走出乡村共富路径。

回顾20年来土地政策助力“千万工程”,一个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以一次次迭代升级,用一个个标志性实践成果,不断巩固先发优势、扩大领跑态势、塑造领先胜势,一如既往地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

20年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迭代至4.0版,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打造了“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城乡融合”“乡村记忆”等各具特色的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的模式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