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0571-87776537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浙”自然荐读丨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标识牌统一建设与管理探索

发布日期: 2023-07-31 02:56 浏览次数: 45 字体:[    ]

地质灾害标识牌作为地质灾害标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宣传知识、约束行为、指导避险的重要作用,是防灾减灾文化的重要传播者。通过对现状地质灾害标识牌建设情况的现场调研发现,各地标识牌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缺乏统一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件的深入解读,梳理分析了相关条款,在已有地质灾害标识牌建设实践基础上,结合浙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际,对全省标识牌统一建设与管理进行了探索。

 

一、背景和需求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7 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等需标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全省各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对标识牌建设都进行了一些探索,相关成果在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宁波市和绍兴市陆续开展了市级地质灾害标识牌统一建设试点。新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对地质灾害标识牌统一建设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加强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建设,制定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建设标准,逐步统一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制作、安装,形成全省统一规范的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落实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的需要

浙江省于 2020 年启动了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明确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要按照“专群结合、全面覆盖”的要求。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专业监测站点1900余处,随着地质灾害普适型专业监测预警试验的推进,监测站点和监测设备数量仍将持续增加,地质灾害监测标识建设统一亟需同步推进。“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同时明确在综合治理方面,要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从源头上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目前,全省现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约3000处,综合治理工程标识亟需统一。

(二)落实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试点的需要

202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试点;2021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要在比较醒目位置设立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标识牌,做到“一区一牌”。目前,全省已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近1.5 万个,随着风险管控试点推进,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不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逐步提升,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数量还将持续增加,风险防范区管理亟需建立统一的标识体系。

(三)落实防灾减灾宣传的需要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群测群防仍然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发动广大群众直接参与,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标识牌建设统一是最直观、最简洁的宣传方式,是地质灾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存在问题

 

(一)名称不一致

在全省现有地质灾害标识牌实际应用中,存在标识牌名称种类较多,相同作用的标识牌名称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地质灾害隐患点公告牌、地质灾害隐患点告示牌、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白牌、地质灾害隐患点标识牌等,其作用都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标示与说明,但标识牌名称不统一。

(二)内容不规范

标识牌内容一般包括图形、符号和文字等内容,通过实际调研发现,部分标识牌仅设置了表格文字,缺少图形指示,同时,部分文字内容没有按照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范和文件要求表述完整,对于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标识存在概念不清、标识有误的情况。

(三)样式不统一

各地标识牌设计的版面以矩形居多,但版面纵横比例不统一,视觉差异较大;标识牌尺寸大小各异,颜色、字体等格式不同;图形大小、位置、底图等存在差异;有些标识牌使用材质不合理,易发生褪色、脱落。

(四)设置不明确

部分标识牌放置位置不合理,不易被发现或不能引起人们重视,设置数量不能有效控制威胁或影响范围;个别标识牌的支撑方式、方法随意性比较大,安装基础不牢固、支撑不稳定等情况时有发生;大部分标识牌在安装、更新和移除时间的设定上没有明确要求。

(五)管护不到位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有些标识牌已经出现破损、褪色、涂鸦等情况,标识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是人员信息和联系电话等,但没有得到及时维护或更换。同时存在应设未设、设置不及时、管护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三、统一设计原则

 

针对浙江省地质灾害标识牌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形势新要求,依据相关规范和文件,以标识牌“整体统一”兼顾“个体规范”为目标,提出以下统一设计原则。

(一)坚持需求导向

紧密围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部署,以告示、警示作用为核心,以服务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求为中心,统一优化设计标识牌。

(二)坚持规范美观

参考全国公路交通、水利和应急等标识牌建设规范,系统设置地质灾害标识牌形状、尺寸、颜色和符号等,实现功能化、美观化、系统化、人性化统一设计。

(三)坚持分类分时

结合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综合治理、专业监测分类标识体系,现状点和历史核销点分时标识体系,实现标识系统分类清晰、动态更新。

(四)坚持数字赋能

结合数字化改革,利用二维码等数字化手段创新标识方式,丰富标识内容,拓宽标识应用范围,提升标识系统智能化服务水平。

 

四、统一设计标准

 

(一)统一标识牌类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本文对全省广泛使用且尚未统一的地质灾害防范标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标识和地质灾害监测标识等3类标识牌进行统一优化设计。按照标识对象和标识目的设置了8块标识牌,分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告示牌、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告示牌、地质灾害危险警示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告示牌、地质灾害施工警示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责任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告示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告示牌。《地质环境监测标志》(DZ/T 0309-2017)对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等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了统一要求,不再进行统一设计。

(二)统一标识牌内容

按照统一设计原则,通过梳理相关文件和规范要求,对8种标识牌的标识内容进行了统一,并在标识牌上以表格形式进行统一标识。

1. 地质灾害隐患点告示牌:主要标识隐患点名称、隐患点编号、隐患点位置、灾害类型、隐患规模、威胁对象、撤离信号、避灾场所、群测群防员、联系电话及提示信息等基本情况,附二维码和隐患点平面示意图。

2.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告示牌:主要标识防范区名称、防范区编号、防范区位置、可能致灾类型、管理级别、影响对象、撤离信号、避灾场所、网格责任人、联系电话及提示信息等基本情况,附二维码和风险防范区平面示意图。

3. 地质灾害危险警示牌:主要标识“地质灾害危险请注意避让”的警示语。

4.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告示牌:主要标识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单位、勘查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联系电话、工程造价、工程工期及治理方案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附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图。

5. 地质灾害施工警示牌:主要标识“地质灾害施工请注意安全”的警示语。

6.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责任牌:主要标识工程简介、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勘查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和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和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和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和项目负责人、竣工日期、使用期限、维护单位及联系方式等情况。

7. 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告示牌:主要标识项目名称、隐患点名称、隐患点编号、搬迁对象、安置方式、安置地点及项目成效等基本情况,附避让搬迁范围示意图。

8.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告示牌:主要标识监测点名称、监测点编号、监测点位置、设备名称、监测内容、撤离信号、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维护单位、联系电话及提示信息等基本情况,附二维码和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三)统一标识牌样式

地质灾害标识牌统一版面设计,告示牌纵横比设置为4∶3,蓝底白字,警示牌纵横比设置为2∶1,黄底红字;总体上左表右图,每一种标识牌统一尺寸大小,统一字体、字号、间距、行距;标识牌附图统一以遥感影像图为底图,并统一图式图例。

 

五、规范管理要求

 

1.规范标识牌设置要求结合标识对象的类型、规模、威胁(影响)对象、威胁(影响)范围和管理级别等合理确定标识牌设置数量,对同一区域有多个标识对象的,可以整合相关内容进行标识;地质灾害危险警示牌和地质灾害施工警示牌设置数量应满足控制威胁(影响)范围要求;根据场地实际条件、标识牌大小等,采用柱式或附着式支撑方式,将标识牌设置在通视条件良好的醒目位置,确保安全、稳固,充分发挥告示和警示作用。

2.规范标识牌制作要求按照设计明确的形状、尺寸和颜色等制作相应的标识牌,采用环保、经济和耐久的制作材料,确保规格统一,内容表述准确、完整、简洁;要充分利用“地灾智治”应用场景,结合实际对标识牌二维码内容进行拓展,探索数字化标识牌建设,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标识系统数字化水平。

3.规范标识牌管护要求落实标识牌建设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将标识牌设置与管理维护情况纳入地质灾害汛前、汛中、汛后巡排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内容,发现标识牌失稳、损坏、内容变化或标识对象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况,督促责任单位及时组织加固、修复、更换或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