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0571-87776537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汪民:全力推进地灾防治和生态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汪民在中国地灾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

全力推进地灾防治和生态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8-04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协会网

        7月22-23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会,原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出席会议并讲话。汪民指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调整、加强职能为契机,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紧密联系,进一步夯实灾害防治的工作基础,着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勇做新贡献,很有意义。他强调,进一步突出生态保护修复职能,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正值全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点,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丰富拓展党史教育内涵,传承党的的优良传统,助力会员单位转型升级。现将汪民同志讲话全文转发,请广大会员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做好贯彻落实,为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原文如下:

 

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二届二次

会员代表大会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

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

汪民

2021年7月22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新征程之际,我们在西安召开会议,以调整、加强职能为契机,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紧密联系,进一步夯实灾害防治的工作基础,着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勇做新贡献,很有意义。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

        一、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生态保护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往往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态良好,必然环境安宁。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地灾隐患必定突出。地质灾害治理本身就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协会成立之初,我们就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这次协会更名,进一步突出生态保护修复,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工业制成品原料的 80%和能源的 95%来自矿产资源。同时,矿产资源又是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一座大山,立在那儿就是环境,开挖出来就是矿产。任何一种矿产都同时具有环境与资源的双重属性。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但是,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地冲击,带来了严重地影响。尤其是一些小型矿山粗放式地开发,以及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的落后思想意识,导致矿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满目疮痍,地灾隐患突出,生态系统恶化,已经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过去,面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人们总是习惯于将保护让位于发展。你也让,我也让,不仅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而且发展方式长期粗放,先进生产得不到应有的鼓励,落后生产依旧风生水起。这种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显然不可持续,已经难以为继。

       为改变这种被动落后局面,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 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要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则。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策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要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制保护生态文明原则。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要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原则。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这些要求是我们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任何一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从最初的顶层设计、思路把握,到具体的工程实施、工作推进,都必须坚持以“六项原则”为指导。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透彻地阐述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非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发展、如何坚持节约优先和保护优先、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恢复为主,防止简单造绿、人工造景。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统筹、整体施策、多措并举,顺势而为,防治简单的就山治山、就水治水、就田治田。既不能将保护与开发相对立更不能借保护之名,行开发之实,又走回到过去传统发展的老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工作思路的根本转变,推动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的全面转变。

        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地质工作向现代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

       地质工作是一种以地质学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地质学则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对象为岩石圈和地幔地核,但也涉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所以,地质学又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与地理、大气、海洋等学科相并列。

       地球是人类繁衍生活的家园,岩石圈是人类主要的栖息之地。从本源上讲,地学就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凡属各类自然现象、过程、作用与规律,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十亿年,都是地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工作的基本使命就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通过探索地球奥秘、把握自然规律,为人类解决各类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基础保障。从这种意义上讲,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地质工作大有可为。但是,长期以来,地质工作一直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各类地质工作的理论、技术、方法与手段,一直在围绕这个中心而发展。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研究视野相对局限。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一体化保护修复等新任务,传统地质工作就一下子显得很不适应。为应对资源与环境的双重挑战,必须推动传统地质工作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工作的转变。

       地球系统科学是地学研究发展的最新阶段。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岩石圈、地幔地核、以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研究整体,重点研究各圈层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从而在整体上加深对地球系统各种变化的认识,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地球系统科学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涉及复杂的大科学系统。形式上看,这似乎离我们现在的具体工作还相距甚远。实际上,地球系统科学又体现的是现代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对我们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开拓视野、追根溯源、整体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从事地质工作,最初学习时,都涉及过有关宇宙、太阳系和地球的基本知识,在具备有关知识背景后,才进一步从事某个专业的学习。只是在专业领域涉及的越来越深,反而受到局部思维的羁绊。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就是要跳出专业看问题,从局部思维走向系统思维、乃至全球思维,从单一学科走向学科综合;就是要打破传统地质工作模式,加强地质学与生物学、地理学、水文学和气象科学的相互渗透,以系统学和工程学的理念,推动多种技术、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整体性、系统性地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现在,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这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目前,主要还是依靠理念引领和原则把握,必须加快推进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综合、从传统地学走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观念转变和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努力避免在明确总体要求和原则之后,又通过专项治理返回各自专业领域,回归传统思维模式。

       比如关于地下水的保护与开发,过去我们相当一部分人更多看重的还是其资源功能,突出其供水能力,强调深部地下水的供水潜力,致使过度的、不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引发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由于污染和单井取水能力偏小,水量巨大的浅层水被弃之不用,潜水位不断上升,包气带厚度不断减小,致使整体生态环境朝着蚊蝇滋生、沼泽化方向发展,地下调蓄能力变差,地表有水就涝。这种情况在南方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过度的深层承压水开发,又导致大量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问题,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华北平原关井压采,给我们带来重要警醒和启示。

       再比如关于地质灾害治理,过去强调的主要是岩土体的稳定性。一排排锚杆,一片片格构,用的基本上都是钢筋水泥。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缺少生态因素的考虑。近几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很好地效果。要抓紧总结经验,尽快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要将地质灾害治理作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将生态功能的构建与恢复,纳入地质灾害防御的全过程,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御生态化。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必须着力实践创新。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依托现有山水脉络,针对突出问题,结合当地自然单元的完整性、生态因素的关联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各种生态受损的严重性,统筹考虑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手段。

      要加强前期综合调查和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问题找的越准,情况摸得越透,保护修复就越有针对性。要加强经验总结与交流,鼓励实践创新。过去,挂网喷播、客土绿化技术主要适用于南方。现在,经过反复探索实践,经过客土改良、种子筛选和前期维护方法的探索,北方陡峭岩壁复绿技术已经成熟,正在大规模推广使用。要通过实践创新,积累经验,丰富认识,完善手段,不断提高生态保护修复的能力与水平。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重点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与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修复是否成功,应以人民是否满意为目标。不能花了很多钱、付出了很大努力,群众不满意。这应当成为工作评判的决定性指标。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生态保护修复的范围越接近生活空间,越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相关联,会有更多的人类活动、人工干预、甚至是人工造景。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要合理安排,两类建设要有机衔接、自然而然地穿插过渡,既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贯彻其中,也要加入必要的历史和文化元素。总体要自然顺畅、生态产品丰富优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认真开展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调查研究,扎实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日标纲要》提出,加大黄河上游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筑牢三江源“中华水塔”,提升甘南、若尔盖等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创新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推动下游二级悬河治理和滩区综合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修复。开展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清理整顿黄河岸线内工业企业,加强沿黄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格局,统筹沿黄河县城和乡村建设。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准确把握中央精神。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央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行动,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对于我们协会来说,主要是发挥行业优势,着力做好基础支撑。

       要增进对黄河流域地质规律与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认识。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流经9个省区。复杂地质条件和强烈的人类活动,使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地质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的挑战。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面积比较大、类型多、程度也比较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不稳定。要站在地球系统科学前沿,深入调查研究,增强对整个流域的自然演化规律、深层致灾机理、生态响应规律的认识,提出黄河流域重大灾害风险防控理论与安全对策,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与功能分区,建立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的生态黄河体系,夯实生态修复保护的理论基础。

       要立足本行业,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黄河流域的地质环境问题。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黄河流域有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1500多万亩,占全国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近 50%。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防御,是全流域都必须高度关注的地质安全问题。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在一些地方表现得仍然十分突出。深层地下水开发引发的水资源调蓄能力下降、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要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多专业的综合,从新的视角开展新的探索创新。比如关于河道功能的理解,过去更多关注的还是其实用性。防洪排水是第一要务,清淤疏浚是重要手段。当然,还有供水、运输和发电等等。然而,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河道最大的功能应当是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调节。河道两岸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堤,更要有滨河湿地。洪水来时纳水削峰,干旱季节则释水保流。河道与湿地紧密联系,地表水与地下水良性互动,实现水资源合理调节,并构建起水质净化、生物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天然的园林景观。将洪水作为猛兽,将堤岸作为护身,将疏浚作为主要任务,洪水来时尽快将其礼送出境、输入大海的传统做法,有其历史原因并作出历史性贡献,但也加剧了旱涝失调和生态失衡,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立足大科学,运用新思维,创造性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近期,自然资源部专门出台意见,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各会员单位要积极行动,大力配合,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善做善为。要利用好这次学习交流机会,研究探讨如何实施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如何开展固沟保塬水土流失治理、如何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如何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如何建设绿色矿山建设、如何结合乡村振兴进行全域综合整治等等。要着眼于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依据不同区段自然禀赋和自然地理格局,抓住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注重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突出水与其它各类生态要素的关系,争取在黄河流域地质过程、生态过程和人类过程耦合灾变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理论与技术创新,为破解黄河流域灾害防控、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优化等难题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四、牢记责任,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当前正值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任务十分繁重。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行业协会,我们要不忘初心,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有关要求,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认真细致、精准扎实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

       在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上,陆昊部长要求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这一“重大基础地质工作”。我们要积极落实,进一步聚焦“隐患在哪里”、“地质结构是什么”等关键问题,认真参与并做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及精细化调查与评价。要继续强化对风险隐患的综合遥感识别和地面验证。根据2020年推进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部署,加强新标准、新技术的学习,按照实施方案、成果汇交和入库管理办法,严把调查评价质量关,加强对重要灾害地质结构总结分析。要加强对已入库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复核,确保库内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科学准确,这两年,浙江、四川、湖南在风险区防范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隐患点与风险区双控,需要广大会员单位进行更多更有针对性、突破性地实践。要充分运用“技防”手段提升人防能力和水平。群测群防是行之有效、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模式。今年,协会在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组织下,推选了2020年全国十大成功避险案例,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发布后引起强烈反响。这些案例表明,基层干部、驻守专业队伍、社区群众,发挥着重要的第一防线作用。提高防治能力与水平,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在自然资源部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推动下,一批现代化设备研发成功,大量先进适用技术投入使用,2万多处普适型监测点安装到位并上线运行。从事专业化监测预警研发与实施业务的会员单位,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继续奋力攻关,科学总结、研究分区分类报警“阈值”,探索闭环的预警响应机制,尽快实现从“成功预警”到“成功预报”的转变。承担地质灾害驻县进乡技术支撑的会员单位,要加强对驻守区域地质灾害规律总结研究,根据当地孕灾环境、承灾体特点和致灾规律,提供更加科学高效地技术支持与服务。

       要加强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十三五”期间,通过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对524万人的威胁,产生明显的防灾效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防御工程标准。协会秘书处要联合广大会员单位,认真分析综合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尽快形成防御工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的措施。承担防治工程任务的会员单位,要高度重视质量控制、资金使用与施工安全管理,确保综合治理措施取得实效,把好选点、立项、方案设计、评审验收等环节,积极研发应用绿色治理工程技术与装备,花好用好国家每一分钱,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行业协会是团结和指导广大会员单位,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各项发展方针政策和行业要求,规范行业行为,协调行业发展,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自然资源部、民政部、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团结广大会员单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对防灾减灾与生态治理的全局认识,大力开展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切实将地质灾害调查作为“重要基础地质工作”,不断深化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结构与内外动力学规律,准确把握地球关键带地质过程,打牢地质基础,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切实加强经验交流,聚焦行业发展短板与瓶颈,不断运用大数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切实加强行业自律建设,不断规范行业行为,维护行业秩序,保持行业良好形象,推动全行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守住安全底线意义重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发奋努力!

       谢谢大家!